糧倉黑龍江失語:“大豆之鄉”農民不種豆陷困境
- 分類:公司新聞
- 發布時間:2021-01-20 10:35
糧倉黑龍江失語:“大豆之鄉”農民不種豆陷困境
- 分類:公司新聞
- 發布時間:2021-01-20
海倫是黑龍江的糧食大市,盛產大豆,海倫大豆曾經享譽全國。整個海倫市的各行各業,都與大豆有著直接或間接的關系。劉金濤的堂弟劉金龍,連續種植超過20年,這些年,劉金龍家流轉了周邊300多畝地,成立了專業的大豆合作社,是海倫周邊的大豆種植大戶。
但從2005年之后,種植大豆的效益,就進入了不穩定的周期,效益逐年遞減,這兩年,更是陷入了全面虧損的境地。劉金龍簡單算了下賬:2013年,種植大豆已經出現了虧損,每畝地虧損約100元。
可2014年大豆行情仍然低迷。原來每斤2.4元的大豆,只能賣到2.1元,每畝地虧損140元左右。這還得益于他擁有全套的農業機械,有規模效益。周邊的小農戶,這兩年早已棄種大豆了,更普遍的現象是,越來越多的農戶,選擇將土地流轉出去,到省外去打工。
海倫大豆為什么不行了?32歲的劉金龍并不茫然,他認為,進口每斤要比黑龍江的大豆便宜3角錢左右,這怎么能競爭得過人家?
大豆之鄉的農民不愿意再種大豆,這種趨勢,黑龍江省大豆協會副秘書長王小語幾年前就注意到了。非但如此,以國產大豆為原料的整個大豆產業鏈,正面臨前所未有的困局。
根據協會的統計,黑龍江省日加工200噸的油脂加工廠有88個,年加工能力達到1450萬噸,但近年來實際利用率僅為10%左右,產業已經嚴重萎縮。而作為主產區的黑龍江省,省內超過一半的豆油、豆粕消費,來自省外進口轉基因大豆,黑龍江省既是中國大豆主產區,同時又在向進口大豆銷區轉變。
王小語甚至悲觀地認為:這種局面再不改變,過不了幾年,黑龍江的大豆產業就不復存在了。而以大豆為鑒,黑龍江的玉米和大米產業也有憂慮。
上一個:
湖北農業眾籌漸成氣候專家提醒風險尚存
下一個:
公主嶺:玉米收購仍遭遇“地趴糧”
上一個:
湖北農業眾籌漸成氣候專家提醒風險尚存
下一個:
公主嶺:玉米收購仍遭遇“地趴糧”
推薦資訊
-
走出當前國家糧食安全困境
一定時期內國家糧食安全狀況主要取決于國內糧食生產能力、庫存水平和進口能力。 - 湖北農業眾籌漸成氣候專家提醒風險尚存 2021-01-20
- 糧倉黑龍江失語:“大豆之鄉”農民不種豆陷困境 2021-01-20
- 公主嶺:玉米收購仍遭遇“地趴糧” 2021-01-20
- 2014年全國綠色食品發展態勢良好 2021-01-15
- 我國食用植物油市場不斷發展,行業迎來政策契機 2021-01-15
上一頁
1
2
3
下一頁
在線留言
客戶留言
描述: